過往有家長問︰「究竟怎樣才可以讓我的小朋友的情緒好一點?」相信這是一個很多家長都會關心的課題。不過我想先問家長一個問題︰「甚麼是情緒好一點?你只想要開心的孩子嗎?」
父母當然希望子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要做到這一點,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緒處於甚麼狀態。若父母連自己的情緒都不知曉,又怎會覺察孩子的情緒是否出現問題?例如當家長因為工作或其他事宜而觸發了情緒,他們又會否留意得到行為和態度也會隨之然改變?若沒有加以理會,情緒就會有可能升溫而進一步影響當下的想法和行為。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沒有對與錯之分,不論是正面的情緒例如快樂和驚喜,或負面的情緒例如悲傷和憤怒,都有其目的及作用,都能讓你了解你當下的感覺和狀態。換句話說,你是可以覺得非常憤怒,然而你怎樣處理或因應情緒而作出怎樣的反應,就是另一回事了。舉例說︰當你盛怒時會揮拳傷害身邊的人,那就有問題了。那是行為的問題而不是情緒的問題。
不少家長會覺得小朋友最好時時刻刻都展露笑容,充滿喜悅,讓人喜愛。這樣一來,他們要費心或「勞氣」的情況就會減少,也不會為他們已經十分忙碌的生活或工作添上更多壓力。可惜,期望與現實往往有落差。小朋友總會有鬧情緒的時候,部份父母想儘快遏抑子女的情緒,或認為只有責罰式的管教才有效,便做出一些帶有懲罰性的行為,例如︰責罵、不理睬、埋怨或甚至恐嚇。孩子或會因為受驚而停止哭鬧,然而家長就錯失了一次和子女溝通的機會,亦是教導他們可以怎樣認識和處理情緒的機會。你可能會察覺到,有時當你或另一半大聲呼喝或使用一些懲罰性的行動去嘗試停止子女的情緒反應,可能會收到即時的效果。然而,那很大可能是因那很大可能是因為他們感到害怕。大部份小朋友其實只得一個心願,就是得到父母的愛,所以當他們覺得父母可能會不再愛他們時,自然會因為恐懼而停下來。他們學習到的是當他們有情緒,父母會責罰他們,而沒有學到該怎樣處理或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亦有機會讓他們長大後,沒有信心面對和表達感受,影響他們日後的人際關係和情緒適應。
小朋友能從哪裏學到怎樣處理情緒?正正就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曾看過一位媽媽在街上大聲地喝罵子女不要再吵鬧了。相信那位媽媽也與子女一樣,正處於激動的情緒當中,所以她發出了讓孩子十分矛盾的訊息︰究竟大聲喝罵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只有成年人才可以大聲喝罵嗎?
當子女鬧情緒時,家長不妨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究竟我希望讓小朋友在鬧情緒時學到甚麼?第二,我又能否在情緒爆發中突然就能冷靜下來?因為孩子是從父母身上學習處理情緒的技巧和態度,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尤其是當你們充滿情緒時如何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有一個小小建議,當你察覺到孩子的情緒激動有變化或正醞釀升溫,例如他們會將聲線提高、不斷重覆相同句子或開始以肢體行為表達不滿時,除非他們的行為會導致自己或他人的身體受到傷害,否則你可以先坐下來並示意孩子坐到你的身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知道你在他們身邊,而且不慌不亂。你的課題是學習忍耐孩子此刻的行為,他們的課題則是了解父母對他們的在乎和關心;當孩子走過來時,輕輕捉著他的手慢慢地引導︰「見到你好似有啲唔開心喎,可唔可以話我知發生咩事啊?」在此階段,父母可嘗試聆聽及了解孩子的遭遇或感受,儘量避免只簡單地問為甚麼,因為這問題可能會對小朋友太深。只有讓他們覺得你願意聆聽和明白他們的感受,你隨後的教導才能順利進入他們的腦海。
要子女學習管理情緒,首先要留意自己的情緒變化,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身作則。此外,愛心和耐性是必需的,用行動讓子女明白即使他們有情緒,還是能夠得到父母的愛。
沒有比在父母的愛底下學習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