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經濟型的都市,在精英化的制度下,家長往往不由自主地作出比較,忘記了孩子的本質與天資,也忽略了家庭的獨特性,盲目地跟隨與競爭,總希望孩子能在學習上「快一點」、「多一點」,在這「不在乎過程,只著重結果」的培育下,家長用自我的價值觀套於孩子身上,當孩子未能達成自己的要求或比下去時,首先衝擊的是親子關係,和諧家庭的凝聚便會失衡,並產生不同的家庭問題,所以在「教育」的層面上,「教」與「育」相輔相成,在教導孩子同時也得輔育家庭,使孩子在整全的配合下健康愉快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起了相輔相乘的作用。家庭是孩子首個社會化(primary socialization)的生活點,學校是孩子們次社會化(secondary socialization)的發展空間,兩者配合而發揮得好,孩子在學習、個人及社群的成長中,能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果說孩子在學校和家庭是「兩個樣」,相信很多家長也認同這個說法,原因是學校是個小社會,孩子在家庭成長中建立了行為模式、性格與態度,在學校群體中適應、實踐、調節、學習及類化,故往往比家中有較成熟的表現,而家校的溝通,正正是一個平台互相交流,讓雙方從不同角度了解孩子,這一切都有助推動家長認識和參與學校教育。
現時很多學校都樂於推行家長教育,例如舉辦促進親子互動的家長研討會,邀請家長出席運動會、畢業禮、學校籌款及開放日等活動;為了加強家校溝通,更讓家長參與組織家長教師會。有些學校會邀請家長到校觀課,從而讓家長了解學校的願景和使命、核心價值、課程編排及學與教,亦可親身觀察孩子在過程中的能力、技能與態度,從而提高家長與學校教導的一致性和互信關係。
家長參與和提升家校關係,是香港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從九十年代至今,家長與學校的關係有所改變,學校對家長的權威性逐漸調節,視家長為伙伴關係亦愈見重視。從不同的研究顯示,家庭與學校加強聯繫與合作,能對孩子成長、學校發展和家長教育起了積極且正面的作用。良好的家校關係,不但提高孩子學習上能力、投入感,更能提升孩子和家長對學校、教師的信心和信任,也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和幫助建立積極的校園關愛文化。家長各有不同的專業,可以補充學校缺乏的專才,亦有助學校發展,是學校珍貴的資源。
每年學期初,家長對家教會成員的招募緊張至極,這種情況近年更甚,對父母而言,能參與家教會是一種光榮和享受的事,父母們樂於出席大大小小的籌備活動,定期到校為學生進行故事伴讀…等,願意為孩子放下一天的工作到學校參與義工服務,目的是讓孩子感受家人對自己的重視;在成長中的支持;也是展開共同話題、建立關係的契機;孩子見爸爸媽媽的到來,也有莫大的期待和欣喜,在活動過程中時有所見,孩子總愛私語俏話,自豪地談論自己的父母「威水史」,感覺是何等的溫馨美麗。所以,家長身體力行參與和付出,是對孩子成長中最大而珍貴的生命教育。
學前教育所舉辦的活動,大多以親子活動形式舉行,目的在於讓家長參與其中,了解孩子的能力與獨特個性,更重要是推廣「和諧家庭」的重要介入點,期望透過活動,讓家長與孩子一同參與,一同經歷,也讓家長學會「享受」和「接受」,學習尊重孩子的能力和興趣,也接納孩子與他人的不同和差異。 現今家長,對孩子學習與成長,已不只是看重書本的知識,過去經驗所見,孩子就讀學前教育階段的家長,是最大支持家教校協作的一群,這可能在於學前教育模式與中小學體系不同,也可能是孩子初上學,家長對孩子年紀尚小,需有更大的協作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