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兒樂樂最近愛上圍棋,才學習了四個月、棋藝未被評級的他,本來未有資格參加任何圍棋比賽,幸得老師的推薦,他才獲得比賽的資格。
於是在剛過去的周末,樂樂參加了人生第一場正式比賽。與四十多名棋手,進行連續三小時共五局的比賽。樂樂次局更被安排與去年冠軍對弈,對方在比賽途中突然崩潰大哭,癱在桌上說:「我擺錯了!」,此時此刻,處於下風的樂樂竟然擔心得走上前去擁抱對手。這一幕,讓我不禁暗喜──既為兒子的同理心感動,也為兒子的「敗不餒」而自豪。
已經連輸三局的樂樂明知總分會追不上,仍繼續坐定定、笑盈盈地比賽到最後一刻,雖然最終只獲全場第12名,沒有獎座,沒有禮物,甚至連大合照也沒有,只得一張設計簡單的參與狀,但樂樂卻上了寶貴的一課。樂樂明白,比賽最重要的不是輸贏,而是參與;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不怕輸。
圍棋的等級設「九品」制,「九品」的名稱,最早見於北宋《棋經‧品格篇》: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圍棋重視棋品,也涉及國家歷史文化及為人處世之道,讓小朋友學棋,對思考邏輯、數理能力、情緒智商,尤其品格培養都有幫助。
可惜在這個重視「贏在起跑線」,甚至要「連贏」的社會,家長育兒只強調成績與輸贏,往往忽略了良好與健全的品格發展。所謂的品學兼優,從來都是品格先於學業。網上曾流傳,今時今日的家長都識字,甚至有高學歷好學識,會要求,更會投訴。道理永遠在他們那一邊,付了錢,就要全世界遷就。培育出來的孩子,精通琴棋書畫、七八種外語、十八般武藝……一屋證書,卻沒有一張是學做人的。
當父母把眼光放到10年或以後,便會發現子女昔日一大堆成績表與獎狀,在人生路上漸漸會不值一顧。說到底,孩子成長路漫長如馬拉松,贏在起跑綫的也可輸在終點,落後了的亦可以隨時反敗為勝;贏了比賽的可以輸掉人生,輸了比賽的也可贏得掌聲。嘗試為子女脫下輸與贏的金剛圈,給孩子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品格,並擁有面對失敗的勇氣與幽默,才是真正的育兒王道!